為此,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消費中心,亟需以規劃引導、機制創新、標準對接、市場驅動、政策支持為重點,整體謀劃建設。
袁易明:在“拐點”到來之前,經濟增長跟環境質量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想要環境質量好一點,經濟就可能增長慢一點,想要經濟增長快一點,那么環境質量就會下降得多一些。
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面向未來,大力增強質量意識,著力提升產品、工程、服務質量,必將更好構筑經濟發展新優勢,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過去一年,全年基礎設施、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9.4%、9.1%,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消費收縮缺口。
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經成為我國就業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提出了“四個必須”的重要原則,闡述了一系列重大問題。
樹立綠色文明新風尚。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戰略性任務,需要全社會形成共同意志和行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密圍繞民生民意內容,用人本關懷筑牢城鄉社區智慧治理體系。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原創性成果。其二,著眼于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事關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
新冠疫情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
上海市青浦區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論述精神,以打造“長三角數字干線”為牽引,帶動區域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
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730.6億斤,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2021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高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了。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短期因素上,2022年的低基數帶來的“翹尾效應”,將為今年經濟增速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從生死存亡的高度認識制造業,既來自歷史的啟迪,亦是現實的需要。于一國發展而言,制造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骨架;在全球競爭之中,制造業是一個國家掌控技術話語權、保持國際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