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公元8世紀前后秈稻已向青藏高原南部傳播
記者獲悉,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研究人員在對西藏吉隆縣孔桑橋遺址出土植物遺存及文化層堆積物古DNA進行分析時發現了秈稻的炭化穎果、水稻植硅體及秈稻特異性基因序列,炭化稻直接測年結果顯示為公元8世紀前后,這一發現表明至少在唐朝前期秈稻已向青藏高原南部傳播。
圖(a)孔桑橋遺址調查剖面圖;圖(b)采樣位置;圖(c)調查剖面出土陶片;圖(d)調查剖面出土動物骨骼。(資料圖片由聯合科考隊提供)
孔桑橋遺址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吉隆溝,海拔2676米,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新發現的人類活動遺跡。
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科考隊,在野外調查中清理了孔桑橋遺址暴露出的一個剖面,獲得少量陶片、動物骨骼碎塊和大量植物遺存。
孔桑橋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米、水稻植硅體、木炭等遺存。(資料圖片由聯合科考隊提供)
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高玉說:“我們在出土的植物遺存中發現了炭化稻米,稻米細長,形態更接近秈稻亞種;從遺址文化層提取的環境古DNA中發現了秈稻的特異性基因序列,進一步證實遺址中的是秈稻;炭化稻的直接測年結果表明,這是中國境內目前有直接測年和分子水平證據的最早的秈稻遺存。在植物遺存中還鑒定出大量來源于喬松的木炭,表明孔桑橋遺址處在喬松林中,而這個環境無法滿足秈稻種植需要的熱量,所以這些秈稻應該是在低地種植然后通過貿易進入遺址的?!?/p>
水稻是世界三大作物之一,分亞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兩個栽培種。其中,亞洲栽培稻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以亞洲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亞洲栽培稻有兩個亞種:秈稻和粳稻。一般認為,粳稻起源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并在距今4000年后擴散到南亞北部,與當地未完全馴化的“原秈稻”雜交形成秈稻,而后秈稻又傳入東南亞和中國南方,被廣泛種植至今。
然而,秈稻是什么時間從什么路線傳入中國,至今說法不一。
據文獻記載,在中國種植的早期秈稻品種源自越南的“占城稻”,在傳入福建后,宋真宗下旨從福建取“占城稻”稻種,推廣至江淮地區。
對此,該研究項目負責人、蘭州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曉燕說:“孔桑橋遺址炭化稻的直接測年結果為唐朝前期,證實在‘占城稻’出現之前,秈稻曾通過連接吐蕃與尼泊爾的蕃尼古道,跨喜馬拉雅向中國境內傳播。遺址所在的吉隆溝位于蕃尼古道,是唐朝使節前往印度的官方通道,秈稻也很有可能曾通過唐蕃古道跨青藏高原進入其他省市?!?/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非洲黑犀和伊朗犀起源于甘肅臨夏盆地
現生的非洲黑犀和已絕滅的伊朗犀,都在臨夏盆地找到了它們起源的祖先類型化石。 [詳細]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或為新的氣候臨界要素
記者從北京師范大學了解到,該??蒲袌F隊聯合多國學者研究發現,我國青藏高原可能是一個處于激活狀態的全新氣候臨界要素。[詳細] -
科學家研究發現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與紫外線輻射強度有關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與國外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植物花粉化石中功能類似于“防曬霜”的化合物研究,發現紫外線輻射增強是導致二疊紀末陸地生物大滅絕的重要原因。[詳細] -
青藏高原東北部何時快速隆升?最新研究稱約1100萬-700萬年前
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其東北部是什么時候快速隆升到如今的海拔高度?隆升過程對生態環境有何影響?這些學術議題長期以來備受科學家關注。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