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經濟框架破壞多邊貿易規則
印太經濟框架被美國賦予了濃重的地緣博弈色彩,試圖把經濟事務政治化、武器化,甚至意識形態化,這將對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以及多邊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整體格局和未來發展進程產生多方面的破壞作用。這一行徑顯然與國際社會共謀合作與發展的主流意愿背道而馳,不僅不得人心,而且注定會落得損人不利己、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作為美國拜登政府推進實施“印太戰略”的關鍵一環,印太經濟框架于2022年5月份啟動,同年9月份開啟正式談判。該框架是拜登政府以簽署行政命令的方式推進的,沒有尋求國會批準,在內容上也未涉及關稅減讓和市場準入承諾,這使得該框架不僅在制度保障層面充滿不確定性,在經濟層面也缺乏福利效應和貿易潛力。此外,拜登政府的多位高官公開聲稱,印太經濟框架是“獨立于中國的安排”,將用來“有效反制”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
顯然,印太經濟框架被美國賦予了濃重的地緣博弈色彩,試圖把經濟事務政治化、武器化,甚至意識形態化,這將對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以及多邊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整體格局和未來發展進程產生多方面的破壞作用。
首先,擾亂亞太地區秩序。
“印太戰略”是美國特朗普政府時期制定并實施的地緣戰略,目標是在亞太和印度洋地區打造由美國主導的新的安全與經濟規則,構建地區新秩序?!坝√珣鹇浴弊畛跻园踩h程為重心,到2019年底基本完成了安全議程的實心化、機制化與多邊化建設,并將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打造為核心機制。
拜登政府上臺后,為應對新冠疫情背景下地緣政治格局的新形勢和美國面臨的各種內外部挑戰,一方面在形式上調整了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行事風格,加強了與傳統盟友和地區伙伴在經貿規則、技術管制、價值觀等領域的協調,另一方面則繼續積極推進實施“印太戰略”,并謀求在深化安全議題合作的基礎上補強經貿層面的布局,印太經濟框架正是這一動機的產物。
在“印太戰略”此前僅限于安全合作時,亞太地區多數中小國家持審慎和觀望態度。在印太經濟框架這件經濟外衣的掩護下,美國將多個亞太國家納入了“印太戰略”的圈子??梢灶A見的是,美國將利用該框架逐步把政治安全與經濟議題進行捆綁和滲透,搞集團政治,甚至強迫一些國家選邊站隊。此舉將極大壓縮相關國家在亞太地區對外政策上的回旋余地和戰略緩沖空間,加劇矛盾與對抗風險,嚴重擾亂亞太地區秩序。
其次,威脅亞太區域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穩定。
亞太地區云集了除歐盟成員之外最主要的制造業和貿易大國,是世界范圍內價值鏈分布最密集、供應鏈連接最緊密的地區,這使亞太各國在國際產業分工和貿易投資領域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并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關系。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亞太地區各國對于共同抵御市場系統性風險,加強價值鏈和供應鏈合作的共識進一步提高。但是,美國卻以疫情為借口將經濟安全問題泛政治化,提出應依靠所謂“值得信賴的伙伴”構建“更為可靠和有彈性的供應鏈”。根據拜登政府2021年2月簽署的“美國供應鏈”第14017號行政命令,半導體制造和先進包裝、大容量電池、關鍵礦物和材料、藥品和原料藥等被列為關乎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在印太經濟框架下,美國欲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地緣政治手段,重點圍繞上述產品打造疏離中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布局。
事實上,對于加入印太經濟框架的大多數國家而言,中國不僅是其最重要乃至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最具規模和增長潛力的海外市場之一,在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和中間品生產環節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聯系。如果這些國家遵循美國基于自身戰略利益而單方主導制定的經貿規則,在經濟層面疏離中國,不僅將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將失去相關產業發展的自主權。毋庸置疑,美國將印太經濟框架作為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用意識形態割裂亞太價值鏈和供應鏈的圖謀將惡化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環境,妨礙生產要素在各國之間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損害市場的公平競爭。
再次,加大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碎片化的風險。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亞太地區成為全球范圍內自由貿易協定衍生和擴張最為活躍的地區,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隨著《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這兩大自貿協定在2018年底和2022年初相繼生效,亞太地區大多數國家對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意愿進一步提升,希望以CPTPP和RCEP為基礎,加快推進構建亞太自由貿易區,為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打造一個完整的高水平制度框架。
反觀美國,近年來對參與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始終持消極態度,先是在2017年退出CPTPP的前身“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又在2018年新達成的《美加墨貿易協定》中主導設立了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具有排他性的“毒丸條款”。在加入印太經濟框架的現有國家中,除了美國和印度之外大部分都是RCEP或CPTPP成員,如果美國強力推行印太經濟框架的規則優先,或者制定一些針對中國的具有“毒丸條款”性質的規則,不僅將對RCEP和CPTPP的實施形成掣肘,也會使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前景蒙上陰影,從而極大遲滯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
最后,對APEC合作產生離心力。
成立于1989年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是亞太地區成員最多、級別最高和影響力最大的經濟合作組織,并在成立伊始就明確了聚焦經貿合作,避免引入地緣政治和安全議題的總體原則。但是,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在2017年首次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就大談“印太戰略”,與APEC的亞太大家庭氛圍格格不入。2018年,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代替特朗普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發言中繼續鼓吹“印太戰略”并公開詆毀“一帶一路”建設,致使APEC有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以來首次未能發表正式的領導人宣言。
2020年,APEC設立了到2040年建成一個開放、活力、強韌、和平的亞太共同體的愿景目標。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多個APEC成員加入印太經濟框架這一具有明顯地緣政治色彩的機制,如果美國拉攏這些成員搞“小圈子”,必然會削弱APEC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給APEC經貿合作議題的推進實施帶來干擾,使構建亞太共同體的未來道路變得更為曲折。
當今世界正面臨地緣局勢緊張、經濟增長乏力、南北鴻溝拉大、疫情持續反復、糧食和能源危機加劇等一系列挑戰,拓展和深化“以人為本”的多邊和區域合作將是應對挑戰的有效途徑,這已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具體而言,應以合作為動力,共同搭建平臺,共同制定規則;以共享為目標,倡導平等參與,分享發展成果;以發展為導向,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全球治理和發展新格局。相形之下,美國基于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打造印太經濟框架,以合作之名,行排他之實,拉攏脅迫地區國家加入其主導的地緣政治博弈,顯然與國際社會共謀合作與發展的主流意愿背道而馳,不僅不得人心,也注定會落得損人不利己、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經濟日報 作者 劉晨陽 系南開大學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研究中心主任、教授)